(五)二十年代,名道士寇谦之才建立起来正式结构。

    北魏帝国皇帝拓拔焘、宰相崔浩,都是虔诚的道教徒。

    因之北魏帝国遂成为一个道教帝国,皇帝登极时,都采用道教仪式,由道士祝福。

    佛教在中国从没有达到过这种顶峰。

    信仰都具有排他性,佛道二教必然的要发生冲突。

    本世纪(五)四四六年,正是杏城(陕西黄陵)民变的次年,拓拔焘驻军长安,在佛寺中发现武器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,他立刻指控佛教徒跟杏城变民领袖盖吴,共同谋反,下令全国(这时他已统一了北中国)焚毁所有的庙院。

    和尚尼姑,不论老少,一律处斩。

    这场屠杀,是佛教史上著名的“三武之祸”的一祸(拓拔焘号称太武皇帝)不过拓拔焘的孙儿拓拔氵壑却信奉佛教,四五二年即位后,佛教即行复兴。

    ——三武之祸的其他二祸:一、下世纪(六)五七四年,北周帝国第三任皇帝宇文邕(号称武皇帝)禁佛。

    二、九世纪八四五年,唐王朝第十八任皇帝李炎(号称武宗皇帝)禁佛。

    但第二次没有流血,第三次则道教以及当时盛行的其他宗教,如景教、袄教等,同受恶运。

    在南中国,佛道二教没有引起政治干预。

    二教在民间各自发展,各有相当成功。

    道教的五斗米派得到广大群众信奉。

    佛教则出现一位传奇人物——释法显。

    道教是中国宗教,经典在中国。

    佛教是印度宗教,经典在印度。

    而佛教派系之多和经典之多,在世界各宗教中,高居第一位。

    所以那时中国每一位高僧都盼望能到释迹牟尼诞生的圣地印度,寻求原始经典。

    释法显是后秦帝国人,于上世纪(四)最后一年(三九九)从长安出发,经过西域葱岭,进入北天竺(北印度)北天竺对佛经只有口传,没有文字记录。

    于是再向南行,于本世纪(五)四○四年,即鸠摩罗什到长安的次年,释法显也到了中天竺(中印度)学习梵语梵文。

    六年后(四一○)释法显携带十一种佛经,从师子王国(斯里兰卡)乘船返国,他本打算先去广州,不料在海中遇到飓风,于四一四年,竟把他的船吹到广州以北两千公里外的牢山(山东青岛)牢山属青州(山东青州)管辖,青州那时尚是晋帝国的领土,释法显无法回到后秦帝国首都长安,只好到晋帝国首都建康(江苏南京)释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留学生,而且最为成功和最有贡献,当鸠摩罗什在北中国翻译佛经时,释法显在南中国也翻译佛经。

    因为译经的缘故,佛教对中国文化,有划时代的影响,中国不但吸收了新思想——士大夫仍然在清谈,但已改变了内容,从前是谈老庄,现在则谈佛。

    而且迫使中国的方块汉字,第一次暴露出它的缺点:字汇贫乏和音节单调,梵文表达出来的很多事物,包括思想和意境,汉文往往不能表达。

    于是大量新创的字汇产生,如“菩提”、“涅槃”、“刹那”之类,纯是梵文的音译,为汉文注入新的血液。

    因译经而创造出的新文体,即半文言半白话的混合体,对中国文字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,使得下世纪(六)之后,白话文终于脱离文言文而单独出现。

    若干高僧不能书写,只能口述,一些没有受过官僚专用的文言文训练的门徒,将他们的谈论,用朴实的文体记载木来,遂成为一种格言式的“语录体”——这种语录体以后被儒家学派广泛采用,它的妙处是,只需要片段的言语就可造成一个学者,不必辛苦的去建立思想的和逻辑的谨严体系。

    在言语上、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拘限,不能向多音节发展,而单音节必然的产生大量的同音字,大量同音字的汉字,只宜于用来书写,不适合用来宣读,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。

    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,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。

    前面所提到的那位为保卫士大夫门第而战的沈约和他的朋友,根据梵语的启示,为中国的方块汉字,定出四声——平上去入,中国言语在音调上遂比以前丰富亅亅亅30.第三十章:大分裂时代结束本世纪初,南朝南齐帝国亡于兵变。

    南梁帝国代之而起,又被内忧外患所迫,萎缩成为北朝的附庸。

    陈帝国又代之而起,割据局面遂到尾声。

    北朝北魏帝国在民变中凋谢,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。

    不久,东帝国被北齐篡夺,西帝国被北周篡夺。

    而北齐又被北局并吞,北周帝国接着又被它的皇亲国舅杨坚篡夺,改称隋帝国。

    本世纪八十年代,隋帝国征服南朝,大分裂时代告终。

    中国又归于统一,而且是长期的统一。

    一南梁帝国的北伐南齐帝国皇帝萧宝卷于本世纪(六)第一年(五○○)激起他登极以来第三次兵变,大将崔景慧围攻台城(皇城)被另一位大将萧懿扑灭。

    可是萧宝卷不久又把萧懿杀掉,于是第四次兵变,也是最后一次兵变爆发。

    萧懿的弟弟雍州(湖北襄樊)州长(刺史)萧衍,在襄阳叛变,率军顺长江东下。

    萧衍在江陵(湖北江陵)另立萧宝卷十四岁的弟弟萧宝融当皇帝。

    但萧宝卷并不在意,他在皇宫中,用黄金铺地,凿成莲花,教他最宠爱的妃子潘玉奴走在上面,赞美说:“步步生莲花。

    ”为支持此项步步莲花的黄金,国库为之枯竭。

    萧衍叛军于本世纪(六)第二年(五○一)十月,挺进到首都建康(江苏南京)城下,完成包围。

    萧宝卷镇静如昔,三次兵变都被扫平,他相信第四次兵变没有理由例外。

    所以他在围城中专心忙碌扩建他的宫殿,民间有一棵好树木或一株好竹,都被毁墙拆屋,移植入宫。

    他的左右亲信中有几个比较清醒的,看出局势严重,希望萧宝卷能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其中一人乘着萧宝卷坐骑忽然惊嘶的机会,向他进谏说:“我看见你父亲,他很不高兴,责备你总是出宫游荡。

    ”萧宝卷大怒,拔出佩刀,寻找他老爹的鬼魂。

    既然寻找不到,就用草缚一个他老爹的人像,斩首,把头挂到宫门口,昭示全国。

    将领们请他拿出宫中财物犒军,萧宝卷跳起来喊:“为什么只教我花钱,敌人来了难道只杀我?”一个人被无限权力作弄到如此程度,使人叹息。

    到了十二月,萧宝卷正在殿上无忧无虑的作乐听歌时,城防司令官王珍国率军杀入皇宫,一个宦官一刀砍中他的膝盖。

    萧宝卷仆倒在地,另一位中级军官(中兵参军)张齐从旁再砍一刀,斩下这个只十九岁的年轻人的头颅,迎接萧衍入城。

    明年(五○二)萧衍命萧宝融下诏禅让,南齐帝国只二十四年就告结束。

    萧宝融和萧姓皇族,当然不能逃过亡国失位君主的命运,像猪一样被屠净光。

    萧衍的国号是南梁,他即位后不久就雄心勃勃,打算统一中国。

    南齐二十四年之间,跟北魏保持国际和平,边界无事,萧衍打破这个局面。

    五○五年,萧衍命他的弟弟萧宏亲王当总司令,统军北伐。

    只不过四年前,萧宏还是南齐帝国一个平民庶姓的微不足道的低级职员(功曹史)可是他既当了亲王,权力就是能力了,他遂成为大兵团的最高指挥官,渡过淮河,进入敌境。

    但他心中却十分恐惧,推进了十数公里,到达洛口(安徽怀远)即不敢再进。

    明年(五○六)北魏反攻部队陆续集结,萧宏更加神魂不安,几次都要撤退,被一些将领苦苦留住。

    可是,一个暴风雨的晚上,营中发生夜惊,稍为熟习军旅生活的人都知道,夜惊是平常的事。

    萧宏却心胆俱裂,竟抛下他所统率的大军。

    秘密乘坐小艇逃走。

    等到天亮,将士们才发现失去元帅,全军立刻崩溃,抢先渡淮河南奔,互相争夺残杀,死伤五万余人,却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。

    然而最奇异的是,萧宏高官贵爵如故。

    萧衍不承认失败,九年后五一四年,他决心夺取寿阳(安徽寿县)寿阳是北魏帝国突入淮河南岸的一个军事重镇。

    萧衍命在寿阳下游一百三十公里处的浮山(安徽五河)附近,建立横断水坝。

    计划水坝筑成后,淮河上游水位提高,寿阳即被淹没。

    这个方法很好,但问题在于那个水坝,它必须能够承受水库的压力。

    工程部门官员提出警告说,淮河的河床,尽是泥沙,飘忽流动,水坝基础,必不可能稳固。

    但萧衍坚持自己的见解,于是开始施工。

    动员二十余万人,从淮河南北两岸。

    分别兴筑,向中流合拢。

    五一四年十一月开工,五一五年四月完成。

    想不到刚刚完成,水库的水只积蓄一点点,水坝即行崩溃。

    幸亏春雪还没有融解,损失不大。

    可是,萧衍不接受这个教训,下令重建,从五一五年四月,到五一六年四月,历时一年零一个月,第二次完成,长约四公里半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惊人的长度,即令在一千五百年之后的二十世纪,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水坝之一。

    最初,北魏帝国对这个水坝十分恐慌,准备出兵攻击筑坝工人。

    但宰相李平了解水性,认为水坝绝承受不住水库的压力,不必出兵,它会自然解决。

    所以北魏连寿阳居民都没有疏散,倒是萧衍却忙碌起来,在寿阳附近山头,安排灾民收容所,准备寿阳陆沉时收容逃出来的灾民。

    水坝完成后五个月,九月份来临,淮河水位暴涨,水库盈满。

    于是,天崩地裂般一声巨响,远在一百五十公里以外都听得见,水坝第二次崩溃。

    建立在坝上的军营和沿淮河下游两岸的村落,总共十余万人,包括将士和睡梦中的妇女儿童,为了萧衍一个人愚昧的一意孤行,全被洪水卷走,葬身东海。

    历史上很少创业的君主,像萧衍这样的颟顸。

    二二十年代——北魏遍地抗暴北魏帝国自上世纪(五)九十年代迁都之后三十年间,是帝国的鼎盛时期。

    北魏在文化上最大的贡献书法和浮雕,都集中在这三十年间完成。

    中国碑帖中,“魏碑”最为著名,就是因为它的书法有不同凡响之处,北魏流行一种肥胖型书法,但骨骼均匀,肌肉结实,使方块的汉字充分表现出它的华贵美。

    至于浮雕,是佛教最兴盛时的产品。

    佛教在本世纪(六)达到以前从未有过的巅峰,帝国全境有僧尼二百余万人,寺院三万余所——仅洛阳一地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。

    信徒们除了到寺院烧香捐献祈福外,还用雕刻佛像的方法祈福。

    北魏帝国的佛像雕刻,是最高的一种艺术成就。

    闻名世界的龙门悬崖(又名伊阙,洛阳南二十公里)上的佛像浮雕,有数万个之多(直到现代,没有人查清它的数目)鬼斧神工,使人叹为观止。

    若干巨像的一个手指,就跟普通人一样大小。

    这浮雕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,仍矗立在那里,供后人凭吊。

    但帝国鼎盛时期的同时,也孕育了帝国灭亡的种子。

    第一北魏帝国为了抵御北方新崛起的野蛮民族柔然汗国的南侵,沿边建立了一些军镇,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,称为六镇,即怀朔镇(内蒙古固阳)、武川镇(内蒙古武川)、抚冥镇(内蒙古四子王旗)、怀荒镇(河北张北)、柔玄镇(内蒙兴和北)、御夷镇(河北赤城)这六镇在建都平城(山西大同)时,驻扎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、士强马壮。

    贵族子弟,以在六镇服役为荣,六镇遂成为帝国的生命线和主要安定力量。

    自迁都洛阳,六镇逐渐沦为荒漠的边陲,被目光如豆的当权人物遗弃在脑后。

    尤其元宏雷厉风行的门第制度,同是一家人,随政府迁到洛阳的人成为国姓郡姓高门第的世家,生下来就有富贵。

    而留在六镇为国杀敌捐躯的人,却成为平民庶姓低门第的寒门,沦为防卫司令官(镇将)的奴婢,受到非人的虐待。

    他们不能升迁,不准出境,不准读书,不准与高门第人士通婚。

    太多的暴政使边民对北魏政府痛恨入骨。

    有眼光的大臣如军区司令部秘书长(大都督长史)魏兰根,曾不断指出其中危机,但没有人理会。

    边民除了叛变外,无法拯救自己。

    第二政府宫廷的组织和权力,日益扩张,当权人物除了拥有无限尊严外,还必须拥有无限财富,才能保持和发挥无限尊严。

    于是不久就跟三世纪末晋帝国崩溃前夕一样,官员们互相以穷奢极侈夸耀。

    宰相元雍,仅女婢就有五百余人,男仆就有六千余人。

    另一位亲王元琛,他的马槽都是银制的,饮食器具都是西域(新疆)进口的外国货。

    他曾感慨说:“我不恨没有见过石崇,只恨石崇没有见过我。

    ”石崇是晋帝国的一位州长级官员,靠贪污和杀人掠货成为富豪。

    太多的元雍、元琛,必然官逼民反,人民除了杀官自救外,只有被杀。

    本世纪(六)一开始,就断续发生抗暴行动。

    进入二十年代,民变更如同雨后春笋。

    我们且将二十年代重要的民变列为一表,说明人民愤怒的程度。

    所列都是农民革命,加上号者属于兵变,兵变也多因不堪暴政而起。

    三北魏帝国的分裂北魏帝国有一个野蛮传统,可能来自纪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第七任皇帝刘彻的启示。

    刘彻将立他的儿子刘弗陵当太子时,先把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掉,预防她将来以皇太后的身份,干预政治。

    北魏帝国把这个偶然事件,明定为一种制度。

    所以在北魏宫廷中的惨剧,也比其他王朝为多。

    每当选立太子时,年轻母亲即被迫服毒,哭声响彻内外。

    一直到本世纪(六)初,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,元诩的母亲胡贵嫔本应处死,但元恪不忍心这样做。

    一百余年的野蛮习俗,才告废止。

    元恪于五一五年逝世,元诩即位,年才六岁,胡贵嫔顺理成章的当了皇太后,掌握政府大权。

    年轻貌美的胡太后当权后的行为,对她丈夫元恪的善意立法,实是一种尖锐讽刺。

    这位一百年以来第一个出现的货真价实皇太后,